top of page

如何將資訊變成病毒式傳播?

我們處於在社群與網路極度發達的年代,發布訊息與創造內容並且傳播出去,這意味著我們的社群網路上充滿了各式各樣的內容,這些廣泛分享的文章與影音內容等往往會激起我們的好奇心,這種病毒式的擴散方式,在許多產業裡被視為提升效益的特效藥。

小編今天早上看到這篇文章,覺得這有如被濫用的抗生素,造成現今網路所及之處,充滿了許多假新聞和具有煽動性訊息因子。

今天分享的內容提到兩個關於導致病毒內容的心理學理論,可以解釋為何當我們分享某些事情或是情緒,最終觸病毒式傳播的原因。

根據心理學理論,感覺新穎或填補信息空白的內容會引發大腦中多巴胺的釋放。此外,觸及正確情緒的內容(興奮,驚訝,懷舊等)而產生病毒效應,根據數據統計,人們出於各種原因分享各個內容,都有一些共同性。

1.新奇尋求 看到新事物可以激勵我們探索我們的環境以獲得情緒獎勵,而社交媒體只需點擊一下即可獲得獎勵。

2.信息差距理論 科學家還沒有確切地知道好奇心是如何運作的,人類覺得它們必須不斷滿足是一種癢。更具體地說,根據George Loewenstein的信息差距理論,我們經常採取行動填補我們所知道的和我們想知道的東西之間的差距。

3.分享就是關懷 即使引起我們的注意,它仍然需要廣泛傳播才能引發病毒效應,社群網路上人對人之間的關懷表達方式變得簡化。

人們將內容分享到:

  • 通過共同興趣與某人聯繫

  • 推廣他們認為對他人有用的產品

  • 參與當前的趨勢或事件

  • 成為第一個告訴朋友趨勢或事件的人

  • 分享一些關於自己的事

  • 與朋友離線社交

  • 促進一個好的事業

  • 展示自己的知識或能力

  • 開始在線對話

  • 提升他們在朋友中的聲譽

最後,特定的積極情緒引導人們分享內容,包括娛樂,感情,驚喜,快樂和興奮。另一方面,懷舊和厭惡是引發分享的另外兩種心理反應。

順帶提到到現今媒體投遞演算技術的熱詞:情感辨識,將 心理測量學寫入核心數據中,這樣大家是否也懂了甚麼?

原文連結 :https://www.visualcapitalist.com/science-making-things-go-viral/

 
 
 

Comments


AMNET 趨勢研究所

數位行銷發展越來越快速,我們希望透過這平台和產業朋友以及對這媒體工作有興趣的社會新鮮人,分享我們在專業領域上的心得以及趨勢觀察。

透過分享這些資訊,可以業界的朋友一起進步,讓在這產業的大家有更多互動,有更多的合作可以透過這裡產生。

如果文章引用有疑慮,請務必告訴我們,我們會立刻調整。

amnetwtblog@amnetgroup.com

 FOLLOW THE ARTIFACT: 

  • Facebook B&W

 RECENT POSTS: 

 SEARCH BY TAGS: 

bottom of page